2025年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火爆程度迅速攀升,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,继贵州“村超”之后,它又成为了一项现象级的草根足球赛事。这一现象的火爆,生动展示了发展赛事经济的新动能。
近年来,体育产业,尤其是赛事经济,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。它在优化城市功能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、促进区域发展、深化文旅体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。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,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了3.67万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.15%,成为扩大内需、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。诸如杭州举办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,吸引了创纪录的7万多名观众,5天内接待外地客流668.6万人次,同比增长6.2%,直接带动旅游消费3.08亿元。贵州榕江县的“村超”开赛两年,吸引了近1000亿人次的浏览量,成为推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。对于“苏超”来说,南京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55%,超6万名球迷的跨城流动,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上掀起了消费热潮。这种由城市文化资本驱动的业态协同效应,形成了体育赛事提供流量入口、旅游场景承接消费转化的有机整体。
然而,在蓬勃发展的同时,市场化水平不高、地区发展不平衡、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。目前,大型体育赛事和知名体育品牌主要集中在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发达地区,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型赛事相对较少。如何提升体育赛事的品牌文化价值,将体育赛事的话题“流量”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为此,一方面,需要提升政策效能。进一步优化赛事资源配置,增加优质赛事供给,完善赛事审批、一体化办赛和安全管理机制,提升金融服务赛事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赛事企业和原创型版权赛事品牌,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体系和品牌赛事矩阵,发挥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,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
另一方面,要坚持创新驱动。积极搭建政府、社会、企业多元协同治理和体育、文化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。发挥普惠性体育赛事的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,增进人民群众对体育赛事的情感认同,实现增强体质、享受生活的目标。创新体育赛事经济消费场景,积极开展“体育赛事进景区、进街区、进商圈”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“乐享精彩赛事 寻味中华美食”等系列活动,打造“赛事+”多元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、立体化的体育消费需求。